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中國漢字的起源輿發展?

中國漢字的起源輿發展?

漢字的起源有種種傳說, 中國古書裏都說文字是倉頡創造的。 說倉頡看見壹名天神, 相貌奇特, 面孔長得好像是壹幅繪有文字的畫, 倉頡便描摹他的形象, 創造了文字。 有的古書說, 倉頡創造出文字後, 由於泄漏了天機, 天落下了小米, 鬼神夜夜啼哭。 還有壹種傳說, 說倉頡觀察了鳥獸印在泥土上的腳跡, 啟發了他發明文字的靈感。 這種種傳說都是靠不住的。 文字是廣大勞動人民根據實際生活的需要, 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才慢慢地豐富和發展起來的。 從1954 年秋至 1957 年夏, 中國考古工作者多次發掘了半坡遺址(今西安市東郊半坡村北),發現了早在 6000 年左右半坡人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 創造了具有文字性質的劾劃符號和繪畫、 雕塑、 裝飾品等藝術作品。 半坡人的刻劃符號多保留在彩陶上, 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中國文字。 近年來, 中國在山東莒縣陵陽河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壹處遺址裏發現了壹批墓葬 (距今已有 4500 多年),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在壹些陶尊上各刻有壹個圖象文字, ***發現了 10 多個單字。 這些文字是按照實物的形狀描繪出來的, 所以稱為 “象形字”。字體的結構與甲骨文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 但比甲骨文要早 1000 多年。 因此, “象形字” 是中國最早的文字, 它已具有了文字的特征。 漢字的構成主要有三種方法: 象形法 這是形成漢字的最早方法, 因此創造了最原始的文字, 例: “日” 寫成 , “月” 寫成 , 水寫成 , 牛寫成等等。 這些象形字經過逐 漸的 演變, 到後來都改變了原字的形體, 變成了後來方正的字體, 有的筆畫減少了, 有的筆畫增添了, 由不規則變成了有規則的字體。 會意法 象形字比較容易看出造字的道理, 但它們不能表達抽象的意思。 古人便創造了另壹種造字法——會意法。 就是用不同的符號或借用 “象形字” 加上壹些符號來表達壹個抽象的意思。 例: “明” 字寫成,意為 “日” 和 “月” 帶來光明。 “旦” 字寫成, (意 為太 陽出地平線而升起。 形聲法 象形字和會意字都能從字形上看出字的意義, 但卻不能讀出聲音。 因此又創造了形聲法來造字。 把表示聲音的聲旁和表示意義的形旁搭配起來, 組成很多新字。 例: “爸” 字是表音的 “巴” 字和表形的 “父” 字的結合; “芭”字是由 “巴” 和“++” 搭配而成。 這樣文字越造越多, 據統計, 形聲字占漢字的 90% 左右。 漢字的形成和發展, 成為人們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適應了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 漢字發展史: 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壹種文字,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可以說,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壹定有漢字。可是,大家知道漢字是怎樣發展來的嗎?在這裏,我就介紹壹下漢字的歷史。 有這麽壹個傳說,在很久以前的黃帝時期,黃帝命令他的臣子倉頡創造文字,倉頡是壹個長有八只眼睛的怪人,他用自己的八只眼睛觀察八方,看見各種各樣的東西,他把這些東西的形狀簡化後刻在龜殼、獸骨上,就成了最早的文字。這個神話當然是荒謬的,但也說明了壹個事實——漢字是由象形字演變而來的。 在幾萬年前的原始時代,遠古人學會了用語言來表達意思,後來又學會了用手勢,但有些事物用語言和手勢是難以表達的,於是有人想出了做記號的方法,可記號太多,容易忘記,後來就用圖形表達意思,比如“太陽”就畫成壹個圓圈的形狀,“樹”就畫成樹的模樣,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這樣產生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進入了奴隸社會。到了這時,需要文字記載的東西就更多了,而光用壹些圖形符號來表示,顯得太繁瑣了。於是人們就簡化了壹些象形字,並把壹些象形字組合起來,形成壹種新的文字,讓人能更容易看懂。比如把“人”和“木”組合起來,就成了“休”字,意思是壹個人靠在樹上睡覺。這樣又創造出了很多文字,形成了漢字的壹個新類型——會意字。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大地上出現了許許多多的諸侯國,而這些諸侯國的文字又有所區別,於是出現了壹字多義、多字壹義的情況,這給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帶來了困難。秦始皇統壹六國後,曾下令在全國統壹使用壹種文字——小篆。這種文字比以前的文字簡化了許多,但仍有些繁瑣,於是民間逐步興起了壹種應急的俗體——隸書。到了三國時期,魏國的鐘繇又創造出了壹種更為簡便美觀的文字——楷書。從此以後,漢字就確立了它的方塊形態,開始有了間架結構。以後人們又陸續創造了草書、行書等各種各樣的字體,也湧現出了像“鐘、王”、“顏、柳”、“蘇、黃、米、蔡”這些舉世聞名的書法家。漢字的發展逐步進入到了壹個較高的層次。 而隨著漢字的發展,漢字的個數也越來越多,於是就出現了壹種便於人們查找漢字的工具,像《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 1949年以後,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漢字迎來了它發展的春天。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頒布了壹系列文字改革的通知,對於壹些筆畫過於繁瑣的漢字進行了大膽簡化,使人人都能識漢字、用漢字,這在漢字的發展史上無疑是壹個偉大的創舉。 在現代社會,科學飛速發展,漢字也有了壹些新的變化,像表示化學元素的漢字,表示壹些新生事物的漢字不斷出現,許多漢字也被賦予了壹些新的含義。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出現,怎樣把漢字輸入計算機又成為壹個新的課題。八十年代以後,我國研制開發了壹系列漢字輸入法,如拼音、五筆字型、表形碼、自然碼等等。漢字為適應時代的變化,也在不斷地改進自己,完善自己,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近年來,有些人認為漢字過於復雜,提出了“文字拉丁化”的方案,認為漢字應該走拼音化的道路。但我不這樣認為,因為漢字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考驗,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壹種象征,成為了中國人的壹種標誌,我們不應該拋棄漢字,而是應該發展漢字,完善漢字,讓漢字在二十壹世紀繼續延續下去。。

記得采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