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7年3月3日,金尼閣生於西班牙佛蘭德斯杜埃城(現屬法國),1594年11月9日加入耶穌會,1607年3月自修院畢業,被派遣至遠東開展傳教工作。金尼閣在1610年抵達澳門,1611年到達南京。
1611年4月,因李之藻之請,偕司鐸郭居靜、修士鐘鳴仁赴杭州開教。
1613年2月,奉耶穌會中國教區會長龍華民之命返回歐洲,赴羅馬向教宗保祿五世匯報教務工作,並向教廷請求允許以漢語舉行聖事,以中文翻譯聖經。1615年6月,教宗頒發詔諭,同意耶穌會中國教區的請求。
1618年4月,金尼閣帶著教宗的詔諭以及在歐洲募集到的七千多部圖書,率領二十余名新招募的願意來華傳教的傳教士,由裏斯本出發。後來成為著名傳教士的鄧玉函、羅雅谷、湯若望、傅泛際與之同船赴華。次年7月,金尼閣抵達澳門,1620年抵達南京。1621年,金尼閣赴南昌、建昌、韶州視察。1623年,赴開封開教。1624年,赴絳州建教堂。1625年,赴陜西。1627年,返回杭州。
1629年11月14日,金尼閣於杭州逝世,葬於杭州城外的耶穌會司鐸公墓。[1]
漢學和譯著
金尼閣抵達中國以後,對中國的政治、歷史、宗教、語言等都有壹定的研究。
金尼閣是第壹個把五經翻譯成拉丁文的人。1626年,他在杭州將翻譯成拉丁文的五經付梓,定名《Pentabiblion Sinense》。[2]同年,金尼閣將《西儒耳目資》付梓,它是第壹部運用音素字母對漢字標音的字典。[1]
此外,金尼閣還是第壹個系統地編寫中國編年史的西方人。他還曾將利瑪竇的意大利文回憶錄手稿翻譯成拉丁文,以《利瑪竇中國劄記》為名刊行。
金尼閣曾經與福建舉人張賡合作選譯《伊索寓言》,定名《況義》。第二次抵華以後,金尼閣曾訂有龐大的譯書計劃,但由於金尼閣的過早逝世,計劃並未實行。金尼閣所帶來的七千多部圖書也因為無人問津而逐漸散佚、流失。[1]
參考文獻
^ 1.0 1.1 1.2 1.3 中國國家圖書館:《漢學家資源庫——金尼閣》
^ 趙曉陽:《傳教士與中國國學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