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條:
《再別康橋》是壹首結構精巧、意境新穎、節奏和諧、筆調有序、辭藻華麗、風格迷人、音樂、繪畫、建築皆美的詩歌。這首詩的教學目標是:1。品味詩的意象之美,體會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真情。2.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3.理解作者的感受,引發* * *聲,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興趣,培養審美能力。
在講授這節課之前,我的教學思路是讓學生在掌握意象概念的基礎上,找出這首詩的意象,通過品味意象之美,理解詩的意境。通過反復閱讀,我們可以了解詩人對劍橋的想法和感受。學生在理解詩歌並獲得情感意識後,會分析音樂、建築和繪畫的美,感受這首詩所體現的形式美。為了實現這個教學目標,課前,我把講稿裏的四個問題分成了六個小問題。然後將這六個小問題分配到六個小組,通過指導,讓學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礎上完成指定的學習任務。但是當我讓小組合作探究,完成本組的學習任務時,發現很多同學的積極參與度不高,每組都有那麽多同學壹個人看書,不發表意見。只有壹小部分學生積極參與。發現這個問題後,我盡力鼓勵並要求他們積極參與。但也許是方法不對,經驗不足,沒有把他們調動起來。以至於最後這篇課文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教學的過程中,還存在壹個問題,就是各個環節的銜接還不夠緊湊和緊密。這是從教以來壹直困擾的問題。雖然我在教學過程中每次都努力改進,但每次都做不好。對於這些不足,我只好向老教師請教教學經驗,多聽課,努力提高。加油!
第二條:
在《告別劍橋》這門課程中,我的總體教學思路是以閱讀為主線,通過閱讀和欣賞,充分感受詩歌的美好意境。希望同學們在課堂上讀得美,說得美,聽得美。
過於細致地分析詩歌這種文學體裁,只能導致意境的碎片化,從而失去詩歌的美感。所以,在準備這節課的時候,我完全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談談對這首詩不同章節的感受。作為老師的設計題,宜提綱挈領,直奔主題,既能鋪開全詩,又能集中於壹個中心點。緊扣《別了,劍橋》這首詩的“離別”主題。另外,詩歌是需要反復朗讀的,所以朗讀也是我設計這門課的關鍵。有“美的閱讀”才會有“美的產品”。
閱讀教學是以理解為基礎的。語文教學離不開閱讀,當然也離不開閱讀指導,尤其是詩歌。同時分析和閱讀。葉聖陶說,讀書時要“違心”,“給他壹個慷慨激昂的地方,壹個委婉的地方”。“還他激情”的前提是,首先要明白“激情”在哪裏,為什麽要“激情”;同樣,“還他壹個委婉語”的基礎壹定是知道委婉語在哪裏,為什麽要委婉。否則就是得不償失,“激情”“委婉”的解讀可能會錯位。“熱情”的地方委婉,“委婉”的地方就變成了“熱情”。
因為學習的主動權在學生手裏,我無法提前設計好課堂,所以在學生分析跳躍的時候,我得有足夠的能力搬回主題,形成壹個整體。所以我在課堂上對學生意見的回應不夠深入及時,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改進。
在教學生如何欣賞詩歌時,我這樣處理課文的第二和第三部分。這兩個板塊在情感和文筆上都差不多。常見的教學方法是老師讓學生思考:金柳和綠草這兩個意象包含著怎樣的情感?但問題是學生往往無從下手,因為意象這個名詞對初三學生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更不要說分析意象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了。我要求學生抓住關鍵詞來判斷情緒。以第二節為例,抓住“金柳”、“新娘”、“艷影”、“蕩漾”等幾個關鍵詞,引導學生去揣摩、品味“柳”意象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教會學生分析意象的方式方法。在此基礎上,通過相互討論,我們對第三節“清若”形象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了非常順利的理解。
這節課很多不愛說話的同學也舉起了手,因為他們有話要說。我已經很開心了。我很高興聽到那些讓我興奮的意想不到的理解,比如“做新娘是女人壹生中最美最燦爛的時刻”,比如“誌摩只能在心裏靜靜的放著歌”...課堂平靜地進行著,我感覺好像何康河的光亮映照著整個教室,我們清晰地感受到了自由的芬芳。似乎有風,夾雜著花香。
學生可能缺少的不是發現,而是發現的舞臺,壹雙期待的眼睛,壹雙傾聽的耳朵。老師壹定要有耐心和寬容,給學生這樣壹個自由成長的舞臺,讓課堂上的壹切都可以競爭成長。
第三條:
上完《告別劍橋》這壹課,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壹個道理:傳統不等於過時。
《別了,劍橋》是壹部著名的作品。大多數學生都知道,這首詩融入了作者徐誌摩對母校的強烈感情。同時,這首詩也是新格律詩“三美論”的優秀範例。意境優美,情感強烈,值得欣賞。而之前大部分學生讀的是古詩詞,對現代詩詞不熟悉,所以學生在理解詩詞上有壹定的困難。學生怎麽才能理解好?如果學生不分析就不懂詩歌教學,過多的分析會使詩歌大打折扣。而且對詩歌的理解可以是多樣而豐富的。如何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個性化解讀,讓學生把對詩歌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生活體驗中?想了想,我還是選擇了傳統閱讀,我打算讀書而不是教書。
課前,我用徐誌摩的傳奇經歷和才華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後我就放《告別劍橋》,直接讀錄音感染學生。然後我問學生這首詩美不美。妳覺得什麽內容最美?為什麽?讓學生暢所欲言,最大限度地保留學生對詩歌的原有體驗,讓學生有話要說,敢說。我會讓他們自己讀那部分。其他同學怎麽評論比較好?備課的時候才知道,表面上看,學生的經驗是多了,但是很模糊,理解也不夠深刻。而且自由式的討論自己最喜歡哪壹句詩,打亂了詩歌原有的順序,不利於學生對詩歌的整體把握。最後,我繼續選擇傳統的教學方式:把詩壹首壹首讀出來,老師抓住壹些最有價值的詩詞,讓學生去品味。這樣做的好處是,學生可以很自然地體會到詩歌本身的情感變化,同時也可以集中精力去體會壹些最有價值的地方,透徹理解。再次,讓學生反復閱讀,不斷體驗。我看到許多學生表現出自信的表情和會心的微笑。顯然,學生們進入了壹種詩意的心境。然後,我會帶著同學們去分析“溫柔”這類詞語的妙處,或者壹起想象壹幅《金柳河圖》。在課堂上,我聽到了很多不同的理解,結果都比我想要的答案好。所以我覺得,這些看似“老套”的方法,很可能是最有效的。“書讀百遍,方顯其意”,這是課堂上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我們語文課,永遠不會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