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如何繼承和發揚傳統家庭美德

如何繼承和發揚傳統家庭美德

學會做人,對於學生,首先要尊敬老師,關心他人。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尊老愛幼,團結互助;以下是如何繼承和發揚傳統家庭美德,歡迎來看。

如何繼承和發揚傳統家庭美德1

我們從電視節目中看到:

父母上班後,壹個三歲的孩子陪著癱瘓在床的奶奶。奶奶該吃飯了。他慢慢地把鍋裏父母做的飯菜端到奶奶的床前。奶奶想解手,他就把便盆送給奶奶。他為父母分憂,學會了做很多事情。

壹個上小學的女孩,母親臥病在床多年。小女孩承擔了所有的家務,每天買菜,做飯,打掃房間,給媽媽擦洗身體。家裏生活很困難,她養成了存錢的習慣。在這種情況下,她每天按時上學,努力學習,擔任學生幹部,成為“三好學生”,被評為十佳少年。

看到這個報道,面對這樣壹個孝順的孩子,很多家長淚流滿面。現實生活中,相當壹部分孩子不懂得孝敬父母長輩。在壹些獨生子女家庭,甚至出現了誰孝順誰的顛倒。難怪有人半認真半開玩笑地說:“孝子,孝子,孝子。”

雖然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孝順,雖然大家都知道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這方面往往被忽略。據調查,很多家長對子女孝敬長輩的要求非常低。孩子放學離家,可以說:“爸爸媽媽,我走了。再見!”“放學回家見到父母,我可以說:“爸爸媽媽好,我回來了。“我相當滿意。如果孩子拿到好吃的東西就舉手給爺爺奶奶和父母讓路,長輩會覺得孩子很乖。這是把孝順當成壹種普通的禮貌。有孝心的人要有禮貌,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真正關心父母長輩,學會在需要為父母長輩努力的時候去做誌願者,並形成習慣。

孝順作為壹種傳統美德,可以促進家庭和諧、溫馨、幸福。根據壹項調查,如果中間壹代孝順他們的長輩,他們的孩子會知道如何孝順他們的父母和祖父母。家庭不僅秩序井然,而且互相關心包容,呈現出和諧的氛圍,對每個人的身心發展都是有益的。

是孩子真正培養孝心的壹種動力。如果真的孝敬長輩,就要聽他們的教誨,不要隨便頂撞,有不同想法就講道理;如果真的尊敬長輩,就要嚴格要求自己,體諒他們的艱辛,盡量少讓他們為自己擔心;如果真的孝順長輩,就應該替父母分憂解難。當妳的父母生病,有困難的時候,妳應該盡力去關心妳的父母,幫助他們。如果真的孝順長輩,就要好好學習,爭取知識,讓父母少為學業操心;如果真的孝順長輩,從家裏出門要照顧好自己,註意安全,長期外出,及時向父母匯報情況?總之,真正的孝順要體現在言行上。

培養孩子的孝心,要從小做起。

首先是要講道理。讓孩子從小就知道,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沒有孝順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讓孩子懂得孝順。讓孩子知道媽媽懷胎十月的艱辛和父母的恩情。孝順的孩子對自己有禮貌,要求嚴格,為父母分憂解難。為了理解,多給孩子講古今故事,通過形象來理解。

二是給機會。這壹點非常重要。真正的孝道要通過實踐來培養。平時家裏的壹些事情要讓孩子分擔,讓他承擔責任。遇到困難的事情,就告訴孩子,讓他壹起想辦法,解決問題。如果長輩身體不適或生病,告訴孩子該怎麽做,並付諸行動。久而久之,孝心就會在孩子身上生根發芽。

第三是父母要表現好。父母對孩子的爺爺奶奶有多孝順,直接影響到孩子。真孝順假孝順騙不了孩子。所以,父母要反思自己的孝道,從自身出發,讓孝道的種子在孩子心中播下。

第四,父母要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的孝心。孝順是壹種充滿愛的倫理行為,要註意用親情培育感情。當然,父母的關心和愛護要適度、及時。

孝道是封建時代傳下來的。舊社會孝道中有壹些糟粕,比如“不孝有三,天下無父母”,應該批判。

如何繼承和發揚傳統家庭美德2?

所謂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指中國五千年歷史流傳下來的優秀道德遺產,具有影響力,可以繼承並不斷創新發展,有益於下壹代。概括起來,就是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品質、優秀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感情、良好的民族習慣的總和。它標誌著中華民族的“形”和“魂”。也是中國人兩千多年來處理人際關系、人與社會關系、人與自然關系實踐的結晶。

第壹,倡導威武不屈的民族氣節和矢誌報國的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崇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權貴不能屈”,“殺身成仁”的民族氣節。愛國主義作為壹種民族精神,是中華傳統美德的核心。歷史上,中國屢遭外敵入侵,國破家亡,使人們的愛國主義得到強烈體現,升華為民族奉獻的情操和精神。於是出現了嶽飛的“精忠報國”,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孫中山的“驅逐韃靼,恢復中華”。愛國主義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前進的巨大力量。

第二,倡導建立和諧融洽的社會人際關系。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強調建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它主張“義為上”、“義為上”、“義為先”,要求“見利忘義”、“見利忘義”。“義”是指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利”是指個人利益。強調社會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強調個人對整體的道德義務。這是壹種植根於社會文化,然後延伸到整個民族和國家的集體精神。

第三,倡導“仁”的人道主義精神。

孔子提倡“仁者愛人”,孟子提出“重君輕民”的思想。這種要求每個人以“善”來尊重、理解、關心、愛護和幫助他人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受歡迎的道德遺產。

四、倡導基本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崇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實現步驟和模式。這種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觀念,是人類進行物質生產活動和自身生存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們共同生活的最起碼的行為準則。它正確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是人類社會道德關系的科學優秀遺產。

傳統道德壹般在社會穩定的時候發揮作用,但在社會劇變的時候就缺少了它的位置。正所謂“是‘治日辦事,賞事’之功”。古人雲:“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歷史證明,儒家倫理在太平盛世,往往發揮其穩定社會、緩和矛盾、調節人際關系的社會作用。當代中國進入了相對穩定的和平發展時期,社會穩定、政治穩定是中國的大局。為了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有必要與社會各界團結合作。其中,道德建設無疑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精神基石和有力抓手。壹個社會能否和諧,壹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和道德建設水平,這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標誌。

加強道德建設必須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道德從來都是現實和歷史的統壹。社會主義道德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植根於民族文化的沃土,是傳統美德的延續和升華。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就是以中華傳統道德的背景為依托,把這些符合時代要求、有助於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傳統道德內容傳承下去,普及到全體人民。梁啟超曾在《新民說》壹書中說:“中國欲建國,必先有新民。新民不同於舊中國人。它必須滿足幾個條件。最必要的條件是公共道德。”在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變革的推動下,當今社會的道德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出現了壹些新的領域和趨勢。進行道德建設,既要大力繼承和發揚中華道德文化的優秀傳統,又要借鑒其他國家道德建設的優秀成果。還要激勵人們與時俱進,勇於創新,創造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新道德、新觀念。同時,也要發揚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形成的優良道德。中國傳統美德規範和引導著人們的行為和精神追求,同時在新時代人們的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就必須使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

構建和諧社會惠及全體人民,體現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和諧社會不會憑空出現,也不會等待。建設和諧社會是每個人的責任。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是社會建設的主體。壹個和諧美好的社會需要腳踏實地的努力和全體人民的參與。每個社會成員各司其職,承擔自己的職業角色和社會角色,盡職盡責,做好本職工作;每個社會成員都遵守自己的規則,具有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自覺遵守社會規則、條例和公共秩序。每個人都有行動,每個人都有貢獻,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更快更好的實現和諧。

珍:有壹顆善良的心?唐太宗愛民如子。

義:重視友情?荊軻刺秦王

李:妳懂禮貌嗎?孔融放棄了最大的梨

智慧:睿智果斷?空城計——以壹個大膽的前沿來掩蓋壹個薄弱的防禦

信:誠實是壹種承諾?尾部浸沒

“仁、義、禮、智、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價值和基本要求,促進了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發展和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在整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國是文明古國,也是禮儀之邦。它重視美德和禮儀,在世界上壹直享有很高的聲譽。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壹直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道德思想基礎,壹直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形成和發展有幾千年的歷史,從口頭傳承到文字記載,內容博大精深。但總結起來,“仁、義、禮、智、信”五行是歷史典籍中明確界定的,歷代基本形成的主要內容。當然,傳統道德中有很多表述,但大部分都包含在這五行中,或者是這五行的延伸、豐富或發展。

“仁義禮智信”的基本內涵

“仁”是指同情、關心、愛護的心態,即“善良之心”。關於“仁”,最早出自《尚書》。《史記》中說:“寬仁使人信”,意思是商湯以寬仁之德信了天下人。“仁”最早的意思是“親戚”的意思。《說文解字》中說“仁者仁者也”,“仁者知心也”。主要是對家庭成員、宗族親屬要“親”,這種“親”僅限於家族親屬。隨著歷史的演變,“仁”的含義進壹步擴大,從“親人”到“愛人”。老子說,“和而不同”。意思是待人接物要友好、真誠、無私。孔子曾說:“仁者仁心,不存者害仁,死者仁心。”。仁在這裏成了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為了維持仁,妳可以“自殺”,也就是妳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來維持這個道德觀念。可見,在“仁”的情感範圍從家庭擴展到社會的同時,“仁”的道德內涵和道德地位得到了進壹步的豐富和提升,成為中華傳統美德的第壹要素。

“義”是指正義、正直、道德的完整,即“正義的精神”。“義”的本義是指人的外貌,是人在人際交往中對親密友誼和美好的追求。《說文解字》曾解釋,“義(義)是自己的尊嚴。從我到羊。”意思,“義”是壹個人的外在形象和內在修養。我們崇尚羊的形象和修養,應該像羊壹樣溫柔善良美麗。這裏所說的“義”,主要是指壹種美好善良的情感和正直。在我們的生活中,羊壹直是六畜之首,也是最美的食物。中國人非常崇拜羊。古人造字時,用“羊”來表示最美的東西。比如羊和魚構成“鮮”。在中國人眼裏,羊和魚都是最美味的食物,也是最美味的食物。中國人最美的詞“美”“善”上面都有壹個“羊”字,以“羊”為主要部首構造,體現了人們對羊的美好境界的追求,並將這種境界作為中國人應該追求的品格和應該提倡的道德。《說文解字》將義與美善聯系起來解釋義。美善是羊的前綴,中國傳統的義字也是羊的前綴。所以,義、美、善是同義詞。古人強調的“忠”,就是指這樣美好善良的境界和正直正義。孔子推崇“仁”的美德,主張“殺身成仁”。而孟子則極力推崇“義”的德性,說要“舍身取義”。“殺身”和“舍命”的意思相同,境界相同,說明孟子把“義”和“仁”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來理解。我們說中華傳統美德,主要是“仁、義、禮、智、信”五大要素,通常簡化為“仁、德”。可見,“仁”和“義”這兩種美德是這五種元素中最重要的,是最核心也是最基本的兩種元素。古人說“仁即榮,仁即辱”,“以義為榮,以義為辱”,可見中國傳統的道德榮辱觀也是以是否做到仁義為前提的。

“禮”是指禮節、禮貌、禮儀的規則,即禮儀的規則。“禮”最初是原始社會祭祀上帝、祈福的習俗和儀式。禮記?《表記》中說“殷人敬神,領民事神,先鬼後禮”,指的是壹種儀式,壹種習俗。當時“禮”還沒有被定義和倡導為壹種道德規範、道德標準和道德觀念。隨著社會的進壹步發展,對“禮”的認識和理解也發生了變化。禮記?表中說“周代人敬禮而行,鬼敬神而遠之,親而忠之。”據說殷人敬神,周人敬神而遠之,《禮樂制度》逐漸規範了這些禮儀,具體規範了實行什麽樣的禮儀,舉行什麽樣的禮儀,講究什麽樣的禮儀,提倡“禮樂”治理天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禮”的內容有了創造性的變化,開始作為壹種道德標準被提倡。中國最古老的詩集《詩經》中有“鼠有皮,人無器;詩“壹個沒有風度和不朽的人是什麽?“意思是:妳看那個有臉的老鼠,怎麽會是個沒禮貌的人;如果壹個人沒有禮貌,為什麽不去死?孔子也有壹句名言,“克己為仁”,意思是每個人都要克制自己的不當欲望、沖動情緒和不正確言行,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使自己的視覺、聽覺、言行舉止都符合“禮”的規定。這說明“禮”在道德領域已經被放在了壹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加以尊重、規範和提倡。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甚至提出了“禮義廉恥是國之四維”的概念,將“禮”置於道德規範之首,表明“禮”已經從壹種原始的風俗、儀式逐漸規範為壹種道德教育和道德觀念,升華到治國四要素之首。中國人壹直把“禮”放在重要位置,以禮儀之邦示我們文明,不講禮儀就是不文明。可見,“禮”在中國傳統美德中也有著重要的地位。

“智”是指明辨是非、知善惡、知己知彼的能力,即“智謀的力量”。“智”作為中華傳統美德的基本要素之壹,早就出現在文字記載中。孔子曾說:“做學問有三種方法:仁者不憂,智者不憂,勇者不懼。”《中庸》說:“智、仁、勇,是人間大德”。《論語》中著名的“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知之為也”就是說,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變得聰明。這裏的“博學”是指“這是智慧,這是聰明,這是智者”。孔孟在繼承和發展唐堯、虞舜、商湯關於自知、社會、是非、善惡的光輝智慧思想的基礎上,豐富了“智慧”的具體思想內容,提升了它作為道德規範中道德要求的地位,使之成為壹種新的具有普遍意義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成為人們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質的最基本要求之壹。

“信”是指誠實守信、堅定可靠、相互信任的品格,即“誠實的產物”。“信任”不是簡單的誠實,信用是“信任”最基本的內涵。它不僅要求人們在自己的行為中誠實守信,而且體現了人們對某壹事物、某壹觀念的堅定可靠的認識,體現了人與物之間相互信任的關系。沒有堅定、可靠、互信這樣的基礎,人們很難在自己的行為中做到誠實守信。至於“信”,早在古代,我們的祖先就知道了,並積極倡導。歷代聖賢在書中強調“信”,甚至壹些古典文學名著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都強調“信”的道德觀念,都有關於“信”的人性解讀和故事描寫。《左傳》?《Xi公二十五年》記載“信為國之寶,民之所護”,說明統治者有“信”,是國之根本,民之生存之基。老子說,“言善而信”。這意味著要信守諾言。孔子也說過,“人無忠信,不能立於天下”,“人無忠信,不知所能”。他還把“言必信,行必有果”和“尊事信”作為規範弟子言行的基本要求,把誠信作為做人和立天下的基本點。孟子把誠信視為社會的基石和做人的準則。他說:“誠實是天堂之道。”。真誠思考,就會向別人學習。真誠不動者,不在;“不誠則不動”的論述就是其證明。《貞觀政要》中,唐代著名人物魏徵說:“德、禮、誠為國之綱”,強調“信”為治國之綱。《舊唐書》說“妳唯壹能保護的,就是誠信”。《尚書》寫道:“信用天下明”。《詩經》裏有壹個非常著名的成語叫“罵人”。這樣壹種對“信”的理解、倡導和崇拜,自古以來就像壹棵常青樹壹樣存活在中華民族肥沃的思想文化土壤中,可見“信”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壹直為人們所肯定和推崇。

那麽,如何看待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五大基本要素:仁、義、禮、智、信?從五行之間的關系來看,它們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這種同構成為中華民族傳統道德建設的基礎,也可以說是道德建設的支柱。從基本內涵看,“仁”主要是人與人之間相互關心、相互尊重、相互愛護的情感,是世間萬物賴以生存、和諧相處、和諧發展的道德規範;“義”是壹種超越自我、正視現實、爭取正義和公平的態度;“禮”是建立人際關系和社會秩序的標準和規則。“智慧”是人認識自己、了解社會、解決矛盾、處理問題的眼光和能力;“信”是人們交往和做事的道德準則。“仁、義、禮、智、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價值和基本要求,是我們應該很好遵循的五個最重要的社會道德規範。從中華傳統美德的各種組合比較來看,“仁義禮智信”是人們應當履行的基本義務和主要品行,在道德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地位。從中華傳統美德產生和發展的歷史來看,“仁、義、禮、智、信”在中華道德建設的長河中具有原創性的地位。從中華民族眾多多彩的傳統美德來看,“仁義禮智信”占據主導地位。從中華傳統美德對社會進步的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來看,“仁義禮智信”帶動了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發展和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在整個中華傳統美德中占有重要地位。

從炎帝傳說,研究中華民族早期的傳統美德。炎帝和黃帝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綜合象征。我們應該宣傳炎黃二帝的貢獻。正因為如此,我們不僅要學習和繼承以孔子、孫中山為代表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把上限擴大到黃帝和顏地神農,還要學習和繼承以他們為代表的中華民族早期的傳統美德。

中國的歷史發展也證明了這壹點。中華民族是壹個傳統的農業民族。作為中國農業文明的開創者,顏地神農和黃帝是中國農業文明的進壹步開拓者和推動者。在共同努力的基礎上,孕育了中華民族早期的文明和後來的西周農業文明。周人實現了從氏族社會到宗法社會的轉變,建立了以父系個體家庭和血緣關系為基礎的等級國家。為了維護宗法等級制度的存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周公行了禮,創造了禮樂文化。“禮”因祭祀而生,源於“臘祭”,都與炎帝神農有關。炎帝神農以“削桐為琴,練絲為弦”發明了臘祭和原始音樂,說明周人的禮樂文化源於姜堰文化。臘祭作為炎帝和神農時代的大型冬季儀式,是顏地部落對大自然的豐饒和他們“對歲末的貢獻”的崇拜,也是對來年和具有無限生命力的新生活的期待。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春節”系列活動,不能不與江淹文化有關。周人禮樂文化中體現的壹些傳統美德,不能不與江淹文化中體現的中華民族早期傳統美德聯系在壹起。

李逢春先生在《炎帝的功績與周秦文化》壹文中說:“在古永州,在今天寶雞這塊風水寶地,曾經養育了中華民族的壹位人文始祖?炎帝神農。正是顏地神農氏的豐功偉績,點亮了中國古代的永州和現代的寶雞,正是在這裏,產生了代表中國和東方文明的李周周樂,產生了舉世聞名的西周青銅器和陳倉石鼓。也就是說,顏地神農在農業、醫藥、制陶和祭祀方面的創造發明奠定了周秦文化的基礎。周秦文化就是在炎帝神農創造的這個經濟基礎上產生、發展、繁榮起來的。”這個評價很有道理。當然,周秦文化中的禮樂倫理道德文化也是在炎帝壹系列事跡所提供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包括倫理道德。

以顏地神農為代表的中華民族早期的傳統美德,對我們仍然有著非常重要的教育作用。1945毛澤東同誌引用炎帝故事有關的“愚公壹山”的寓言,是為了激勵中國的生產者和全國人民把壓在中國人民身上的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兩座大山挖出來。他相信,只要我們的子孫“多挖幾座山”,就壹定會“挖到這兩座山”。在中國* * *生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繼承和發揚了以顏地神農為代表的早期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以及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其他傳統美德。在無產階級革命精神及其理論的指引下,他們最終取得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今天,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克服建設過程中的壹切艱難險阻,發揚中華民族自炎黃以來的壹切傳統美德,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如何繼承和發揚傳統家庭美德3

尊敬的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中華民族是壹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國家,傳統美德源遠流長。作為中國人,讓我們感到自豪的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我們的傳統美德是以道德為基礎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樹立道德人生觀。同學們,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我們應該繼承傳統美德,弘揚民族精神。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首先要熱愛祖國。古往今來,許多文人為了維護祖國的榮譽和民族的尊嚴,在愛國和誠信方面為後人樹立了榜樣。無數為國捐軀的* *制作人,都體現了這個民族的愛國精神。但是,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人受到物質世界的誘惑而背叛祖國,尋求榮耀,這就要求我們始終以祖國的利益為重。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也需要我們立誌努力。壹個人,壹個國家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必須要有拼搏的精神。有誌者事竟成。努力,不僅要著眼於大局,更要從小處和自我做起。中華民族是壹個善於不斷吸收其他民族和國家先進文化,勇於創新的民族。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極其豐富,這與古代人的求知欲是分不開的。杜甫“讀萬卷書,下筆如神”的故事,古人“懸梁刺股”的故事,都說明了勤奮的道理。不學怎麽提升自己?只有不恥下問,大膽質疑,多思考,才能超越自我。從這個角度來說,勤奮和好奇對我們來說尤為重要。勤勞和誠實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不為金錢和物質所惑,不為權力所動。這就需要我們從小事上學會勤政廉政,培養廉潔奉公的美德。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必須尊敬長輩,禮貌待人,誠實守信,對人禮貌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當今社會,文明禮貌和文化素養對壹個人、壹個民族至關重要。隨著和諧社會的構建和胡錦濤同誌“八榮八恥”的樹立,給我們帶來了民族的希望。

同學們,當妳禮貌地向老師、長輩問好的時候;當妳向有困難的同學伸出援助之手;當妳向父母表達孝心的時候,當妳學會“寬以待人,嚴以利己”的時候;當妳敢於承認錯誤的時候?妳所做的壹切不都是在傳承傳統美德,弘揚民族精神嗎!讓我們的生活煥發出美德和精神光彩,讓我們為擁有壹個美好的家園而自豪,讓我們每個人都文明禮貌、誠實守信!

看過如何繼承和發揚傳統家庭美德的人也看過:

1.3場關於傳承家庭美德的演講

2.3個關於傳播家庭美德的演講

3.3次關於家庭美德的演講

4.3家庭美德故事演講。

5.三篇弘揚傳統美德的演講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