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玉琮王講述文明起源的秘密和“神之徽章”的傳奇,殷墟嵌綠松石甲骨記載著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早在3000多年前,“中國”二字就已被何尊銘刻在身。歷史壹頁頁翻過,仿佛剎那間,村落成了國,符號成了詩,呼喚成了歌。開口說話的國寶,讓人類以嶄新的方式對話歷史和先人,感受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與強大魅力。
人頭壺的形神似在說話,人類的歷史中人是主角,人頭壺是人的造型。那個時候是母系社會,人頭壺體現了母性特征,蘊育生命。
文物背景仰韶文化、新石器時代;紅陶材質;於1953年發現於陜西省洛南縣靈口鎮焦村遺址。現藏於西安半坡博物館。
文物描述人頭與壺渾然壹體,眉目清秀,鼻梁修長,雙目上視,嘴唇上翹,發型以扁平錐刺紋表示,刻畫出壹個鮮活真實的仰韶文化時期人類面容,人頭與壺身結合酷似壹個孕婦,體現了母系氏族社會對女性和人類繁衍的重視。會流眼淚的小人兒。
六千年,仿佛剎那間。村落成了國,符號成了詩,呼喚成了歌。
把仙鶴的翅骨鑿成樂器,這是壹次勇敢的嘗試,壹支樸素的骨笛由此誕生,它的孔排列上下不壹,吹口也還沒有那麽講究,但先人們用神奇的靈感創造了壹種樸素的樂器,並延續發展、不斷豐富。
文物背景史前文明,新石器時代、距今7800年~9000年;仙鶴(丹頂鶴)尺骨(翅骨)材質;於1986-87年發現於史前聚落遺址河南賈湖遺址。現藏於河南博物館。
文物地位是我國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更被專家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它的出土,改寫了先秦音樂史乃至整部中國音樂史,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和價值,把中國七聲音階的歷史提前到八千年前。
九千年鬥轉星移,生活逐漸轉化為藝術。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間的是九千年前人類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先聲。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陶鷹鼎是中國遠古陶器中最特別的壹個,它是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陶塑。仰韶文化以彩陶為最重要特色,器物多是生活用品,陶鷹鼎是唯壹壹件以鳥類為造型的。
文物背景仰韶文化、新石器時代;陶材質。於1958年出土於陜西省華縣太平莊。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文物描述佇足站立的雄鷹造型。鷹體健碩,雙腿粗壯,兩翼貼於身體兩側,尾部下垂至地,與兩只鷹腿構成三個穩定的支點。鷹眼圓睜,喙部有力呈鉤狀,結構簡潔,威武雄壯,彰顯出壹種強大的張力。鼎口設置於背部與兩翼之間,緊密結合似背抱狀,將鼎形器物特征與鷹的動物美感巧妙地融為壹體。
文物地位仰韶文化以精美彩陶而著稱,鷹形陶鼎的問世表明此時的人們不但擅長彩繪圖案的創作,在造型藝術方面也有很強的實力。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陶,出於土,而煉就生活。它需要摔,需要捏,需要燒。制陶如塑人,在經過這些磨難之後,陶土便成了器,完成涅槃。
四千多年前,中國黃河中下遊龍山文化時期,最質樸的材質邂逅了最巔峰的工藝,出土量極少的薄壁黑色陶杯留下了那個時代的千古絕唱。
文物背景龍山文化、新石器時代;陶材質;現藏於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文物描述器形分為三部分,上面是壹個敞口侈沿深腹的小杯;中間是透雕中空的柄腹,還有可以自由活動的小陶丸;下面是覆盆狀底座,由壹根細長管連成統壹的整體。杯壁厚度均勻,薄如蛋殼,質地細膩堅硬。
文物用途該器形僅見於少數大中型墓葬,極可能是壹種顯示尊貴身份的禮器。
文物地位制作工藝達到了中國古代制陶史上的頂峰。被世界各國考古界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0.2毫米的精致。最質樸的材質,邂逅了最巔峰的工藝。
在內蒙古翁牛特旗發現了壹件神秘玉器,玉器雕刻的動物鼻頭上翹、眼睛微凸、顎下有網格狀的紋理,項背上似鬣毛,有飛騰的動感,造型簡素,玉質溫潤光潔。
文物背景紅山文化;玉材質;於1971年在赤峰市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文物描述墨綠色玉龍,高26厘米,完整無缺,體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彎曲,嘴緊閉,有對稱的雙鼻孔,雙眼突起呈棱形,有鬣。
有4種動物的特征:鹿眼、蛇身、豬鼻、馬鬃。
龍背有對鉆的單孔,經試驗此孔用於懸掛,龍的頭尾恰好處於同壹水平線上。
那是自然和人類彼此直面的時代。生命和心靈,以及全無雜念的想象,在雙手中表達和傳遞。
淩家灘所涵蓋的文化符號範圍之廣、淵源之深世所罕見,這是人類文化的壹個高峰,卻是壹個被低估了的史前文明。
文物背景新石器時代、距今4500年;玉材質。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文物描述玉板上圓孔、刻畫的圖形——河圖洛書
文物用途極可能是迄今所知的中國最古老的占蔔用具。
它的目光,穿越五千年望向人類,用人類尚未了解的語言,講述著文明起源的秘密。距今五千年左右,太湖流域的良渚地區壹度創造出高度發達的文化,持續80多年的考古發掘,最重大發現就是玉琮。
文物背景良渚文化、新石器時代;玉材質;於1986年在現藏浙江省余杭縣反山12號墓出土。於浙江省博物館。
文物描述玉料外表經浸蝕後呈黃白色,並有紫紅色沁,器體呈矮方柱形,中心有壹上下垂直相透的圓孔,兩端各有壹壁形口。外壁分為四節,每兩節以四面凹槽為隔界,各以浮雕、陰線刻紋等手法飾壹組簡化神人紋和兩組側身的神鳥紋;此外,又於四面每條凹槽內的上下各飾壹組完整的神人紋。全器***飾八組簡化神人紋、十六組神鳥紋和八組完整神人紋,並於各紋飾上間飾雲雷紋。
文物地位此器是迄今所知同類作品匯總、重量最大、紋飾最精美和神人、神鳥最多者,故被稱為“玉琮王”。
誰能讀懂這雙眼睛?它仿佛從人類古老而幽暗的意識深處穿越而來,無聲地訴說著先民的愛、恐懼與信仰。
鑲嵌綠松石銅牌飾,出土於二裏頭文化(公元前1750-前1530年),弧形銅胎上鑲嵌許多綠松石片,排列成獸面紋。在烈火中範鑄的貴金屬——青銅,鑲嵌本土崇尚的玉石——綠松石。金玉***振的局面,開啟了東亞的青銅時代。
文物背景夏代;銅、綠松石材質;發現於1984年秋在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現藏於洛陽博物館。
文物描述為盾牌形,面微突起,它是先鑄好牌形框架,然後有數百枚方、圓或不規則的綠松石粘嵌成突目獸面。這件牌飾出土於死者胸前,很可能是壹件佩戴飾品。
文物地位是目前發現最早也是最精美的鑲嵌銅器,可以說他的發現開創了鑲嵌銅器的先河。
上古神獸目光如炬,凝視它的眼睛,
墓主的神思是否穿行到先祖的世界。
甲骨文,是中國目前可見最早的成熟文字。此刻,我們寫出的橫豎撇捺,曾經壹筆壹劃地刻在骨頭上記錄天意。因為刻骨,所以銘心。
文物背景商朝;銅、綠松石材質。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學院考古研究所。
文物描述最早的王字,像豎放的鉞。鉞是壹種兵器,是軍事統率權的象征。王權最大依仗是軍權。王字由此而來。
文物地位我國博物館現存的唯壹壹件文字鑲嵌綠松石的甲骨。
此外,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和氏璧即是綠松石所制。這件與“價值連城”、“完璧歸趙”等成語故事直接相關,且被秦始皇制成傳國璽的寶物倘若真是綠松石,則可見古人對綠松石的珍視程度。
甲骨文,是中國目前可見最早的成熟文字。
此刻,我們寫出的橫豎撇捺,曾經壹筆壹劃地刻在骨頭上。
因為刻骨,所以銘心。
農業是國之根基,重中之重。地為方為陰,象征養育萬物之母。由此猜想:方鼎是為祭地而造,由身份高貴的女性主持祭祀儀式,或以方鼎來表彰女性的母德。關於後母戊鼎的爭議從未停止,有待探討。
文物背景商朝;青銅材質;於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文物描述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後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後妃婦妌的廟號。鼎呈長方形。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文物地位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現為國家壹級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
殷契是鳳的後裔,殷商是男人的天下。婦好玉鳳線條流暢、風韻迷人、側身回首、轉顧生姿,它屬於商王武丁的王後婦好。殷墟婦好墓出土多件玉龍,而玉鳳僅此壹件。也許婦好是當時最著名的女人。
文物背景商朝;玉材質;於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文物描述呈黃褐色,晶瑩潔凈。體扁,側身回首狀。圓眼,喙如雞,頂部三柱冠相連,短翅微展,長尾自然彎曲,尾翎分開下垂。兩翼以剔地陽紋飾翎。背下部有兩孔,腰間兩側各有壹小圓突,突上有小孔,可系繩佩帶,造型優美傳神,制作古樸簡練,飾剔地陽紋,在商代玉器中罕見。
鸮尊,身高將近半米,頭微昂,面朝天,雙翅並攏,尾巴垂到地面,和兩只粗壯的腿,構成了三個支撐點,穩穩地站立,通體遍布十幾種形狀各異的動物形象。外形從整體上看,有壹種後世少見的扶搖直上的動感,被現在的年輕人美譽為“最呆萌的青銅器”。
文物背景商朝;青銅材質;於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現藏於河南博物院? 中國國家博物館。
文物描述婦好墓同出兩件,整體做站立鸮形,頭微昂,面朝天,小耳高冠,圓眼寬喙,雙翅並攏,雙足與尾構成3個支撐點,使鴞形尊體穩穩地站住。頭後為器口,蓋面鑄站立狀的鳥,此尊整體以雷紋襯地,通體遍布十幾種形狀各異的動物形象。口內有銘文,為“婦好”二字。此鴞尊,造型雄奇,花紋絢麗,既是實用器,又是極好的藝術品,是商代青銅器中的精品。
尊為古代盛酒器。銅尊,最早見於商代。
鸮,俗稱貓頭鷹。古代人崇拜的神鳥。《詩經·商頌·玄鳥》中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商朝人更喜歡貓頭鷹,商代的王器、石器、陶器、青銅器中,都有精美的鸮形。
妳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裏,不悲不喜。從高貴,到不祥,再到呆萌。貓頭鷹壹直就是那個貓頭鷹,但是人心,變了好多回了。
西周王朝經常舉行各類賞賜活動,當年作為西周官員的利,也得到了周武王賞賜給他的青銅。這件簋,樣貌也稱不上驚艷,卻被認為是鎮國青銅器。利簋的珍貴恰是因為底部的三十余字銘文揭曉了武王征商的時間,也就是破了幾千年來的懸案——決定商周更叠時間的牧野之戰發生的具體時間。
文物背景西周早期;青銅材質;於1976年在陜西臨潼縣零口鎮出土。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文物描述利簋器侈口,獸首雙耳垂珥,垂腹,圈足下連鑄方座。器身、方座飾饕餮紋,方座平面四角飾蟬紋。此種方座青銅始見於西周初年。利簋為圓形兩耳方座,這是西周出現的新式樣。利簋是迄今能確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銅器。
文物用途作器者名“利”,他隨武王參加戰爭,勝利後受到獎賞,鑄造這件銅器以記功並用來祭奠祖先。
文物地位器內底鑄銘文4行33字,記載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紂這壹重大歷史事件。利簋銘文內容與中國古代文獻記載完全壹致。澄清了以往關於武王伐紂具體日期疑惑意外,還證實了古籍中所載的“戰壹日而破紂之國”的正確記載。讓3000年前,發生的歷史事件,精確到日。
其實,對於壹個並不從事學術研究的普通人來說,欣喜的不僅是了解到商周更叠的年份,更是拜千年不變的文字所賜,通過壹件文物,三十幾個字,居然能和三千多年前的祖先們交流。而簋的上半部分形狀,被現代人用的碗沿襲下來,依然作為食器盛放谷物,被我們捧在手掌,也捧在心上。
器物內記載的文字更像是寫給數千年後13億中國人的信。當考古學家銘文裏發現“宅茲中國”四個字的時候,無異於看到了埋藏了千年的謎底。中國,3000年前被鐫刻於方寸之間,深埋於地下。3000年後,埋藏它的泥土和這泥土連接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做:中國。
文物背景西周;青銅材質;於1963年在陜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今寶雞市陳倉區)出土。現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文物描述圓口棱方體,長頸,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獸面紋,角端突出於器表。體側並有四道扉棱。造型渾厚,工藝精美。尊內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銘文,記述的是成王繼承武王遺誌,營建成周之事。
文物地位銘文中宅茲中國為“中國”壹詞最早的文字記載。這是第壹個出現“德”字的器物。
中國,三千年前被鐫刻於方寸之間,深埋於地下。三千年後,埋藏它的泥土,和這泥土連接的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做中國。
讓億萬年生命的玉與數十年生命的人,將彼此的生命互相給予,就是人對天地萬物之愛的表達。玉組佩,以毫厘的薄片象征巔峰,以靜止不動比擬河流,流經了生死與朝代更叠。
文物背景西周;玉材質;於1993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63號墓出土。現藏於山西博物院。
文物描述由玉璜、玉珩、沖牙、玉管、料珠、瑪瑙管組成,***計204件,以45件玉璜為主體,是迄今見到的組佩中玉璜最多者。玉飾上的紋飾精雕細琢,有雙龍紋、雙首鳥紋、人龍合體紋等,其下端2件玉雁更是晶瑩剔透,昂首展翅。
組佩又名“雜佩”、“佩玉”,專指周秦之際盛行的由多件玉器串聯組成的懸於身上的佩飾玉,是國君或高級貴族區別貴賤、等級的標誌和象征。
人們把見到和想象到的生命,濃縮成玉片,它們入海、通天,慢慢匯聚在同壹個地方,匯聚到壹個人的身體上。
這組碎片,來到我們眼前,已經行走了億萬年,而西周離我們不過三千年。從禮玉到佩玉,我們把世界的美好戴在身上。
在三星堆的祭祀坑中,始終沒有發現用於祭祀的人牲,更不見壹件兵器。三星堆文明的掌舵者,展示了超越時代的慈悲之心,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文物背景商中期;銅、金材質;於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壹、二號祭祀坑出土。現藏於三星堆博物館。
文物描述三星堆的青銅雕像群是壹批受人頂禮膜拜的權威、偶像,既象征著天神、地祇、祖先神等,也代表著國王及巫師壹類世俗領袖或精神領袖,表現出古蜀國人神合壹、政教合壹的社會形態和群體關系。
古蜀文明為何擁有如此超凡的想象力?與他們對視,那些超越語言的心動,也許就是隱藏在我們生命裏的謎底。我們是人,也是人類。我們站在這裏,也站在地球上。
在全世界各大文明的神話中,大樹都是天地之間的靈物,歷史、文明、想象似乎都是以壹種相同的方式構建起來的,這種連接方式就如同樹狀結構,樹立天地,生命之樹成為人類壹個古老的象征。
文物背景夏朝晚期;青銅材質;於1986年出土於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現藏於三星堆博物館。
文物描述***有八棵。其中壹號大神樹高達3.96米,樹幹殘高3.84米。有三層枝葉,每層有三根樹枝,樹枝的花果或上翹,或下垂。三根上翹樹枝的花果上都站立著壹只鳥,鳥***九只(即太陽神鳥)。神樹的下部懸著壹條龍,龍的頭朝下,尾在上,夭矯多姿。二號大神樹的壹旁,同樣有壹條蜿蜒盤桓的龍,神樹與神龍的壹體形象,使神樹顯示出非凡的魅力與深厚的象征意義。
文物傳奇發掘出土時,這些神樹已經碎得跟“瓦片”壹樣,考古團隊用了10年,其中完成神樹主要的整體面貌花費了8年,剩下兩年是做完善工作,才修復好神樹。
在全世界各大文明的神話中,大樹都是天地之間的靈物。歷史、文明、想象,似乎都是以壹種相同的方式構建起來的。這種連接方式,就如同樹狀結構。樹立天地,生命之樹成為人類壹個古老的象征。
古蜀人所創造呈現的形象多是壹種符號,壹種象征,來指代想要呈現的神聖事物。目形器、鳥形器,其實都是與太陽有關的象征性符號,表達出古蜀人對光的理解,也是對自然現象的壹種認知。
文物背景古蜀國;金材質;現藏於金沙遺址博物館。
文物描述整器呈圓形,器身極薄。圖案采用鏤空方式表現,分內外兩層,內層為壹圓圈,周圍等距分布有十二條旋轉的齒狀光芒;外層圖案圍繞在內層圖案周圍,由四只相同的逆時針飛行的鳥組成。四只鳥首足前後相接,朝同壹方向飛行,與內層漩渦旋轉方向相反。線條簡練流暢,極富韻律,充滿強烈的動感,富有極強的象征意義和極大的想象空間。
太陽神鳥,20克黃金裏的宇宙。在這0.02厘米厚度記錄的宇宙時光裏,我們如壹粒微塵般存在。
壹個家族幾代傳承的榮耀,在沈睡了兩千多年後,重見天光。大克鼎的內壁鑄有金文290個字,這些字跡讓久遠的年代逐漸清晰起來。大克鼎,壹本打開的青銅之書,壹段帶著體溫的口述歷史。
文物背景西周;青銅材質;於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在陜西扶風(今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任村)出土。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文物描述造型宏偉古樸,鼎口之上豎立雙耳,底部三足已開始向西周晚期的獸蹄形演化,顯得沈穩堅實。紋飾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竊曲紋,線條雄渾流暢。
文物地位大克鼎銘文的格式、體例,以及鑄刻方法,在中國書法史上也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是西周晚期具有代表性的金文字體之壹。
端莊美哉,文采斐然的我的祖父,沖和謙讓的心胸,淡泊寧靜的神思,清純智慧的德性。——這本青銅鑄造的書以贊美之詞開場。
戰國末年開始出現,興盛於漢代的貯貝器,其器蓋上是壹個個高度寫實的立體雕塑場景,它們不僅是古滇人生活的縮影,更是滇王和貴族們權力的表現,代表著古滇青銅重器從神壇走向了人間。
文物背景古滇國、戰國;青銅材質;於1972年在江川縣李家山古墓群遺址第24號墓坑中發掘出來。現藏於雲南省博物館。
文物描述以壹頭體壯的大牛為主體,牛四腳為案足,呈反弓的牛背作橢圓形的案盤面,壹只猛虎撲於牛尾,四爪緊蹬於牛身上咬住牛尾,虎視眈眈於案盤面。大牛腹下立壹條悠然自得的小牛,首尾稍露出大牛腹外,寓意了大牛犧牲自己對小牛犢的保護。
案又稱“俎”,是中國古代壹種放置肉祭品的禮器。牛牲居祭祀“三牲”中首位。虎在滇文化中具崇高地位,常立於滇人祭祀的銅柱頂端,為崇拜之對象。
這是對生命的贊美,對繁衍的渴望,對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如此深沈的情感,如此抽象的思考,表現得質樸、狂野。
新與舊在蓮鶴方壺的壺體中融合。這也昭示著,脫胎於老成持重的西周,經歷大變革的東周,正在開始壹場盛放,它振翅欲飛,擡頭仰望著此後兩千年中國的天空。
文物背景春秋;青銅材質;於1923年在於河南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出土。現藏於河南博物院。
文物描述壺身為扁方體,壺的腹部裝飾著蟠龍紋,龍角豎立。 壺體四面還各裝飾有壹只神獸,獸角彎曲,肩生雙翼,長尾上卷。圈足下有兩條卷尾獸,身作鱗紋,頭轉向外側,有枝形角。承托壺身的卷尾獸和壺體上裝飾的龍、獸向上攀援的動勢,互相呼應;壺蓋被鑄造成蓮花瓣的形狀,壹圈肥碩的雙層花瓣向四周張開,花瓣上布滿鏤空的小孔。蓮瓣的中央有壹個可以活動的小蓋,上面有壹只仙鶴站在花瓣中央,仙鶴似乎在昂首振翅,正在翹首望著遠方,造型靈動。
它已經數千年不曾盛酒,但依然盛滿時光之酒的狂野,迷醉了此刻。
新與舊,在壹個壺體中融合。它展翅欲飛,擡頭仰望著此後兩千年,中國的天空。
曾侯乙尊盤是失蠟法的標誌作品,壹名來自湖北的老人揭開其復雜外形的制造之謎。
文物背景戰國早期;青銅材質;於1978年在湖北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文物描述曾侯乙尊盤裝飾紛繁復雜,銅尊上是用34個部件,經過56處鑄接、焊接而連成壹體,尊體上裝飾著28條蟠龍和32條蟠螭,頸部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終”7字銘文。銅盤盤體上***裝飾了56條蟠龍和48條蟠螭,盤內底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終”7字銘文。
文物制造尊盤通體用陶範渾鑄而成,尊足等附件為另行鑄造,然後用鉛錫合金與尊體焊在壹起。尊頸附飾是由繁復而有序的鏤空紋樣構成,屬於熔模鑄件。
難以想象的是,那位制造尊盤的人,是以壹種怎樣的心境、怎樣的意誌,完成了壹件如此復雜的作品。讓兩千年後的人們,瞻仰、贊嘆。
越王劍與吳王劍如今都是無價的國寶,見證著春秋時代的最後絕響。被英雄撫摸過的劍,帶著氣吞山河的豪情,哪怕悄悄靠近,寒氣依然撲面而來。
文物背景春秋;青銅材質;於1965年湖北省江陵縣望山壹號墓。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文物描述此劍長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近劍格處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鳩淺(勾踐)自乍(作)用劍”八字,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
文物地位越王勾踐劍制工精美,顯示出鑄劍師的卓越技藝。此劍寒氣逼人、鋒利無比,歷經兩千四百余年,仍然紋飾清晰精美,加之“物以人名”,歷史文化價值很高,此劍被當世之人譽為“天下第壹劍”,堪稱我國國寶。
以小博大、不欺老幼、善於忍耐,這既是劍的品格,也是君子的信仰
用金銀片、條鑲嵌出戰國時期中山國國王的陵墓區域內地上各建築平面形狀,以錯金銀陽文註明國王的詔命、各部位名稱、大小、間距。是如今已知最古老的建築平面設計圖,比例尺為1:500。
文物背景戰國;青銅、金、銀材質。現藏於河北博物院。
文物描述圖文用金銀鑲嵌,銅版背面中部有壹對鋪首,正面為中山王、後陵園的平面設計圖。陵園包括三座大墓、兩座中墓的名稱、大小以及四座宮室、內宮垣、中官垣的尺寸、距離。銅版上還記述了中山王頒布修建陵園的詔令。
文物地位是迄今為止世界現存最早的建築設計平面圖。在地圖史上比外國最早的羅馬帝國時代的地圖還要早600年。
這是在多麽飄搖的境遇中,與現實相拼搏的創造力。也許錯身處戰亂,戎馬壹生,才渴望壹座井然有序的陵園,身後能在寢宮中獲得祥和與安息。
戰國時代戰火頻繁,軍情緊急,稍有閃失就可能殃及城池。山高水遠,沒有現代通訊手段,君主就是靠虎符傳達軍令,為了保密,虎符通常設計成小巧隱匿的造型,實現“賬戶“和“密碼”的有效對接。
文物背景青銅、金、銀材質。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陜西歷史博物館。
文物描述虎符都由左右兩半組成,君主和將軍各執壹半,左右符的背面各有榫卯,? 壹壹對應,符到則君到,只有同為壹組的虎符合在壹起,才能發兵。這就是“符合”壹詞的來歷。
文物地位現存於世的只有三個:陽陵虎符、杜虎符和新郪虎符。現藏於陜西省歷史博物館的杜虎符是所有出土虎符中銘文最長的壹件。
古代朝廷傳達命令的憑證除了“符”,還有“節”。銅節分舟節和車節兩種,相當於現在的交通運輸通行證。用時雙方各持壹半,合節驗證無訛才發生效力。
現藏於安徽省博物館的鄂君啟銅節,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交通免稅憑證。
秦符文字多錯金,漢符文字多錯銀。
後世隨著勘驗手段的發展,符節雖然漸漸成為歷史的背影,卻也並非蹤跡全無。在後來的兩千多年裏,“符合”的校驗邏輯已經根植於人類活動的角角落落,守護著現代社會的秩序。
如果國寶會說話,文物不再是冷冰冰的典藏祭品,看似枯燥的文物也有鮮活的生命。千年隔世,他們背負著沈甸甸的歷史;娓娓道來,他們講述著所有的經歷和故事。壹雙雙曾經見證過中國最早王朝的眼睛,「我們凝望著最初的凝望,感到另壹顆心跨越時空,望見生命的力量之和。六千年,仿佛剎那間。村落成了國,符號成了詩,呼喚成了歌。」
泥土記憶裏的“人頭壺”,生與死歸寂於腳下的土地,是永遠的來處,是永恒的歸處;0.2mm厚度的龍山蛋殼黑陶杯,薄如蟬翼,即使壹生只做壹件事,壹生只做好壹件事,便足矣;太陽神鳥金箔普照大地的神靈,是人類的生命之光,在這0.02cm厚度的宇宙時光裏,我們如壹粒微塵般存在;失蠟法制成的曾侯乙尊盤,蟠龍和蟠螭盤虬臥龍,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復雜、最精美的青銅器件。
滄海桑田,恰如妳容顏;
初眸凝望,對視於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