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有誰知道‘以德報怨’的出處?拜托各位了 3Q

有誰知道‘以德報怨’的出處?拜托各位了 3Q

解釋:德:恩惠。怨:仇恨。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直,正直,美好的品德與行為。 出自:《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原句:“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 憲問》 以德抱怨,是我們常聽到的壹句話了,人們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什麽意思呢?就是說:孔老夫子教我們,別人欺負妳了,妳要忍,被打碎牙齒也要往肚子裏吞,別人來欺負妳,妳反而應該對他更好,要用妳的愛心去感化他,用妳的胸懷去感動他。這就讓人感覺很有點肅然了。想想看,如果我壹巴掌呼過去那個被打的人還笑笑說打得好啊,妳越打我我就要對妳越好……遇到這種情況我也會感動到傻眼,這多好壹孩子,多偉大的情操啊…… 但事實上,我們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當初,也萬萬沒想到原來在孔子這句“以德抱怨”的後邊還跟著另外壹段話,什麽話呢?子曰:“以德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看完以後,幡然醒悟,原來我們都被某個斷章取義的孔子FANS給玩了壹把!當時的真實情況是怎麽樣的呢?孔子的壹個弟子問他說:師傅,別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德行與恩惠來對待他,讓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說了,妳以德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妳的時候,妳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妳,妳就應該“以直抱怨”,“直”字的意思是有不同意見的,如果參考古漢語詞典,這裏的“直”應該理解為“良好的品德與德行”,即別人怨恨妳的時候,不必在意他的怨恨,用自己沒有缺陷的美好德行來對待他人的怨恨,當別人發現妳並沒有做錯時,他會放棄對妳的偏見,也就是所謂的君子坦蕩蕩,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 與西方文化相比,東方文明壹向被認為是謙遜堅忍的,同樣是被人欺負,西方的帶頭大哥耶穌在聖經裏就叫囂要:“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小弟們!別人瞪了妳壹眼,妳就要瞪回去,別人咬了妳壹口,妳就要咬回來!而東方呢?佛家的精神領袖釋迦牟尼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壹副逆來順受的樣子。而且他可不是說說而已的,鷹要吃小動物,佛說,它也是生命,妳為什麽要殺它呢?鷹說:如果我不吃它,我自己就會餓死。佛想了想:說,妳說的對,他從自己身上壹刀刀幫大鷹割下肉來,這就偉大得有點近乎BT了。說完了國外的幾位大領導,再回到中國,孔老宗師的這句話為什麽會被別人有意地曲解呢?根源還是當時封建統治者的需要,他們的心思,無外乎就是要信仰孔子的萬千民眾成為“以德抱怨”的順民,只有“以德抱怨”的民眾,才會老老實實地服從他們的剝削和壓迫。我們再來看看影響吧,孔老先生這句被曲解了的“以德抱怨”,在中國文化史上起的壓迫作用,可真是大到了天上。皇帝殘暴,我們要“以德抱怨”,地主剝削,我們要“以德抱怨”,八國聯軍都打到北京了,還是要“以德抱怨”,要卑躬屈膝,要割地稱臣,要想盡壹切辦法彰現自己的“德”,要“量中華之物力,結大國之歡心”……就是沒想過反抗。試想,如果中國的文化裏,沒有這種把正確的思想東篡西改來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惡習,如果孔子這句原話沒有被刻意地曲解成這樣子,我們中國人會養成這樣壹種懦弱的思維慣性嗎?有人說西方人的骨子裏本性是狼性,而東方人的骨子裏的本性是羊性,這裏如月影倒想問問了,是什麽原因讓我們變成了這樣?如果我們從古以來信奉的是西方那種“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訓誡,近代史上的中國,會給世界留下那麽壹個任人魚肉的印象嗎? 比如中日甲午海戰後列強掀起的瓜分中國的狂潮,正是因為中國在彈丸之國日本面前的不堪壹擊。 如月影同學在 以上總結的非常好,不過我在此要更正如月影壹個錯誤,“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這句話出自《聖經-舊約》,不是耶穌說的(耶穌是在《新約》才出現的)。“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這句話在舊約多次出現,如《聖經·舊約·申命記》的19篇,摩西受上帝之命,成為在埃及做奴隸的以色列人的領袖。他發布法令:"The punishment is to be a life for a life, 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 a hand for a hand and a foot for a foot."("要以命償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 。而在《新約》中有這樣的記載:耶穌教導門徒說:妳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只是我告訴妳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妳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想要告妳,要拿妳的裏衣,連外衣也要由他拿去;有人強逼妳走壹裏路,妳就同他走二裏;有求妳的,就給他;有向妳借貸,不可推辭。 可見,如果把“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這句話強加到耶穌頭上,同樣是犯了斷章取義的錯誤,就像我們誤解了孔子壹樣…… 這裏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等於提到道家的思想。孔子的答復,也沒有直接反對,只是在邏輯上作壹個論辯。他說,別人對我不起,我對他好;那麽人家對我好,我又該怎樣報答呢?所以他下面就主張“以直報怨”,以直道而行。是是非非,善善惡惡,對我好的當然對他好,對我不好的當然不理他,這是孔子的思想。他是主張明辨是非的。 南懷瑾語 不知道準不準確呢?參考“道德經”第四十九章“聖無常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意思是“對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對待他,對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對待他,人人同善同德”,應該可以引申為“對我有恩的人,我用付出去回報他:對我有怨恨的人,我也用自己的恩德去感化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