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水鄉澤國,有6000多年的建縣歷史,自古就是繁華地。吃在吳江猶如住在吳江,既能感受吳儂軟語般的溫馨,還能體驗潤物細無聲的隨意,熱情好客的吳江人民會 用他們最誠摯的心、最好吃的東西來招待您。
土生土長的魚米果蔬,土法土做的名吃名點。同裏狀元蹄、同裏閔餅、黎裏油墩、盛澤松糕、冬節團子、震澤黑豆腐幹、麥芽塌餅、油氽 臭豆腐幹、平望蜜汁黃瓜、盛澤盤籠糕、熏豆等都是吳江有名的糕點。吳江名產包括銀魚、太湖蟹、太湖鰻魚、鱖魚、鱸魚、鲃魚、黃鱔、甲魚、青蝦、舜潔雪菜等。吳江的阿婆茶、熏豆茶等等也是吳江有名的習俗。
1. 太湖大閘蟹
2. 太湖三白(白魚、白蝦、銀魚)
3. 吳江“三道茶”
雲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很有名氣,江蘇吳江也有三道茶,主要流行於吳江市西南部的農村,飲來別有風味。吳江三道茶喝法的特點可以簡單地歸納為"先甜後鹹再淡"。頭道茶叫飯糍幹茶。壹般是用來招待貴客,或是招待第壹次上門的新客及來訪的親戚的。但這卻是壹道不用茶葉的茶,只是飯糍幹加糖沖上開水即成。飲用倒是十分方便,但飯糍幹的制作卻挺費勁,所以也就顯出此茶的禮重。飯糍幹的制作工藝十分講究:"先用飯鏟鏟些煮好的新糯米飯於鍋底,使勁研磨米飯直到成壹層薄薄的米粉皮子,均勻地貼在鍋底四周。待皮子邊緣翹開,把它鏟出,這便是飯糍幹。"這活幹起來很累人的,即使是在冬天,也會搞得滿頭大汗。並且還需另有壹個專人竈下燒火,要嚴按執行掌鏟人的命令要求,控制好火候。開水沖泡好的飯糍幹茶,實際上是壹種泡飯而已,但卻如白雲片片,梨花朵朵,滿屋生香,軟而不爛,香甜適口。第二道是熏豆茶。主要用料是熏豆和茶葉,再輔以炒熟的芝麻、曬幹的胡蘿蔔條和橘子皮,還有新鮮的震澤黑豆腐幹之類,味略鹹。此茶的特點是多色多味,鄉土氣息濃郁。最後壹道是清茶。當地人又謙稱為淡水茶。清茶者,茶葉與白開水也,這才是真正的茶。有人這麽說吳江三道茶:先吃泡飯,再喝湯,最後飲茶,與我們壹般的飲食程序無異
吳江鱸魚和太湖蒓菜
吳江鱸魚
西晉有位大司馬東曹掾張翰(字季鷹)吳江人,在離家三千裏的異地做官,每當秋風起,他就想到家鄉的 鱸魚,為了品嘗家鄉的鱸魚,他竟棄官返回故裏吳江。此事有其所作詩句為證:“秋分起兮佳景時,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裏兮家未歸,恨難得兮仰天悲。”此事後人傳為佳話。
鱸魚以魚、蝦等為食,個體大,身長達0.6米,背部和背鰭上有小黑斑,棲息於近海,早春在鹹淡水交界的河口產卵,生長快,秋天遊入淡水河中。鱸魚天生膾材,宜切膾而食,其味美而肉緊,盛傳天下。吳江市松陵鎮有壹條引太湖水通過大運河至長江轉入東海長約二十裏的大河,名為吳淞江(簡稱松江),因盛產鱸魚而聞名於世。“吳淞江”上有座垂虹橋橋面建有垂虹亭,宋及其後幾代的文人雅士,慕鱸膾而來吳江,常常登上垂虹橋品鱸膾,飲美酒,賞秋色,陶醉於垂虹亭,詩興大發時,留下了眾多品鱸佳句。如大文學家蘇東坡吟道:“季鷹真得水中仙,直為鱸魚也自賢。”大書法家米南宮(米芾)詩雲:“玉破鱸魚霜破柑,垂虹秋色滿東南。”由於他們的贊頌,吳江鱸魚名聲大噪。北宋龍圖閣直學士丞相陳堯佐,在他的詩句“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風斜日鱸魚鄉”中把吳江譽為鱸鄉,宋熙寧年間,吳江知縣林肇築“鱸鄉亭”以誌鱸鄉其地。
太湖蒓菜:
太湖蒓菜,是蘇州著名特產之壹。早在宋代,就被列為貢品。據記載:清朝康熙皇帝南巡蘇州,蘇州有個張誌宏獻上了四缸蒓菜和“蒓菜詩”,博得龍顏大喜,敕封張誌宏為官,時人譏之為“蒓官”,可見蒓菜之魅力。“葉青如碧蓮,梗紫如紫綬,味滑若奶酥,氣清勝蘭芳”。這首古詩對蒓菜的色、香、味、形以及柔滑的口感作了極妥切的介紹和評價。
蒓菜的幼葉與嫩莖中含有壹種膠狀粘液,食用時有壹種細柔滑潤清涼可口的感覺,並有壹種沁人心肺的清香,口感極好、美味可口、風味獨特。
太湖蒓菜的收獲期主要在5~10月間,新鮮的蒓菜采收花圃只能存活壹天左右,因此蒓菜采收後須立即殺青或速凍保鮮處理,加工後的蒓菜可常年銷售。太湖蒓菜食用方便,可配葷炒,可素食、可氽湯,也可做餡,是做美味佳肴的上乘之品。
熏豆茶
在美麗富饒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特別是太湖之濱,河流交叉,盛產魚米,更多瓜果豆莢,農家熏制烘豆,制成熏豆茶。
熏豆茶的配制,以烘豆為主,芝麻,綠茶為輔,有的還佐以其他配料。先將細茶放入茶盅,用95℃開水沖泡,再加放三、四十粒熏豆;也有的把茶葉和熏豆同時放進茶盅,再沖泡開水,這時候茶葉和熏豆就在盅內隨著茶湯翻浮飄蕩,漸漸沈於盅底,便可品飲。
熏豆的烘制是在每年農歷“秋分”過後,“寒露”前後,毛豆飽滿而未老之際,選青毛豆肉放在鍋裏用開水煮熟,撈掉豆衣,涼幹後,攤在鐵絲網的篩子上,用炭火焙烘,火熱忌猛,以文火為宜,並須不斷翻拌篩內烘豆,壹般經五個小時左右熏烘,青豆水份蒸發微硬,即成“熏豆”。此時,色澤碧綠如翡翠,藏於罐內,隔年不壞。
“熏豆茶”,使茶湯綠中呈黃,嫩茶的清香和熏豆的鮮味混為壹體,飲了提神,開胃。
震澤黑豆腐幹
黑豆腐幹,是震澤著名的特產,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早在清乾隆年間已頗聞名。相傳乾隆皇帝出京南巡時,吳東知縣獻奉的土特產品中就有黑豆腐幹。乾隆皇帝品嘗後稱先贊不已,從此成為貢品,特立黑漆金字“進呈茶幹”的招牌,豎立店堂。因為黑豆腐幹也可作茶點,所以又叫茶幹。其味鮮美,甜鹹適中;其質細韌,折而不裂,被人譽為“素火腿”